- 研究生: 王浩軒
- 畢業學年度: 105
- 相關連結
腰椎椎管狹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主要的成因為腰椎因退化而產生骨刺或黃韌帶肥厚造成腰椎體間結構的改變,促使脊髓管腔、椎間孔局部或廣泛性的狹窄,因而造成腦脊髓液的減少,其狹窄的結果會造成神經根或馬尾部神經受到壓迫,或局部的神經淤血產生臨床症狀。
目前的診斷方式大多為醫師透過核磁共振造影影像進行判斷,核磁共振造影由於運用射頻波激發體內水、脂肪中的氫原子共振進而產生不同強度的信號所製造出的影像,再利用弛緩時間差異產生的T1、T2成像圖,其中因為腦脊髓液反應在核磁共振造影的T2成像下較為明顯,因此醫生大多利用T2成像作腰椎椎管狹窄症的重要診斷依據。
目前腰椎椎管狹窄症多半透過醫生肉眼進行診斷,因此多半必須依靠個人經驗,難以建立量化數據,也無法追蹤術後的復原狀況。近年來由於電腦軟硬的快速發展,使得數位影像處理成為一個熱門的應用,先前的文獻中[1-2]透過影像處理的方式,利用腦脊髓液於T1與T2成像圖上的特徵,用以分類該區域並計算其面積。然而,之前的文獻所提出的演算法必須同時利用T1與T2成像的特徵,但是在實際的運作上,由於醫師多半僅利用T2成像進行診斷,因此許多案例所拍攝的磁振造影缺失T1成像圖,導致先前提出的演算法無法運作。
本論文為了克服T1成像所缺失的腦脊髓液之頻譜特徵,透過腦脊髓液於T2成像中的空間特徵,開發影像處理演算法來分類脊髓液的區域,並用以量測該區域面積。期待本研究的貢獻為醫生提供更準確的診斷工具,並且使病患得以於術後進行長期追蹤。